第十二章——嵌入式系统的存储体系
第十二章——嵌入式系统的存储体系
前言:
计算机第十二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存储器部件的分类
存储器的组织和构造
常见的嵌入式系统存储设备
2 存储器部件的分类
按在系统中的地位分类
主存储器(Main Memory简称内存或主存)
辅助存储器(Auxiliary Memory, Secondary Memory, 简称辅存或外存)。
内存通常用来容纳当前正在使用的或要经常使用的程序和数据,CPU可以直接对内存进行访问。
内存一般都用快速存储器件来构成,内存的存取速度很快,但内存空间的大小受到地址总线位数的限制。
系统软件中如引导程序、监控程序或者操作系统中的基本输入/输出部分BIOS都是必须常驻内存。
更多的系统软件和全部应用软件则在用到时由外存传送到内存。
外存也是用来存储各种信息的,存放的是相对来说不经常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其特点是容量大。
外存总是和某个外部设备相关的,常见的外存有软盘、硬盘、U盘、光盘等。
CPU要使用外存的这些信息时,必须通过专门的设备将信息先传送到内存中。
按存储介质分类。
磁存储器(Magnetic ...
第十一章——嵌入式微处理器基础
第十一章——嵌入式微处理器基础
前言:
计算机第十一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结构与类型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
常用嵌入式微处理器介绍
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类型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分类
嵌入式硬件系统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部分组成。
嵌入式微处理器是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核心,通常由以下3大部分组成。
控制单元:主要负责取指、译码和取数等基本操作并发送主要的控制指令。包括两个重要的寄存器: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
算术逻辑单元:主要处理数值型数据和进行逻辑运算工作。
寄存器:暂存临时性的数据。
2.1 MCU/EMPU
&emps;嵌入式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又称为单片机,片上外设资源一般比较丰富,适用于控制。
MCU集成了ROM/EPROM、RAM、总线、总线逻辑、定时/计数器、看门狗、I/O、串口、PWM、A/D、D/A、Flash、EEPROM等。
最大的特点是单片化,体积小,功耗和成本低,可靠性高。
8051、MCS-2 ...
第十章——数字电路基础
第十章——数字电路基础
前言:
计算机第十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电子电路
组合逻辑电路
时序逻辑电路
电平转换电路
语音编码
2 电子电路
电子电路概述
二进制系统
电子电路分两大类。
模拟电子电路
数字电子电路
模拟电子电路中,数值的度量采用直流带那样或电流的连续值,称为模拟量。
特点:数值由连续量来表示,其运算过程也是连续的。
数字电子电路中,数值的度量采用数字量,它通常由0或1组成一串二进制数组成。
特点:数值为离散量,运算结果也为离散量。
数字量在数据精度、传输效率、可靠性指标等方面均笔模拟量高,而且在数据存储方面笔模拟量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现代电子技术中数字系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3 二进制系统
现代计算机内部的电子元件都是数字式的。数字式的电子元件工作状态是二值电平,通常不指定具体的电平值,而是采用信号来表示。
高电平
低电平
逻辑体制,通常未加说明,则为正逻辑体制
正逻辑体制规定高电平为逻辑1、低电平为逻辑0
负逻辑体制规定低电平为逻辑1、高电平为逻辑0
数字系统中的1和0不表示数量 ...
第九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第九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前言:
计算机第九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数据结构与算法概念
线性表
数组与矩阵
树与二叉树
图
查找
2 数据结构定义
数据结构
数据逻辑结构:指数据元素之间的管理。
线性结构:一对一关系
非线性结构:一对多,多对多关系
数据物理结构:数据在物理设备上具体如何存储。
3 算法概念
算法的5个重要特征
又穷性:执行有穷步之后结束,且每一步都可在有穷时间内完成。
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条指令都必须由确切的含义,不能含糊不清。
输入(>= 0)
输出(>= 1)
有效性(可行性):算法的每个步骤都能有效执行并能在执行有限此后得到确定的结果,例如a = 0,b / a就无效。
4 伪代码
伪代码是一种算法描述语言,介于自然语言与编程语言之间,不用拘泥于具体的实现。
5 线性表
5.1 线性表的概念
常见线性表的两种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结构(如:顺序表)
链式存储结构(如:链表)
逻辑上连续,物理上不一定连续。
顺序表:随机存取。查询和修改容易,元素插入和删除麻烦,需要移动元素。
链表
单链表
...
第八章——嵌入式系统实施知识
第八章——嵌入式系统实施知识
前言:
计算机第八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软件测试
软件调试
软件评审
验证与确认
下午题专题训练
2 嵌入式系统实施知识
2.1 测试概述
经典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程序进行操作,以发现错误,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估。
对象:程序、数据和文档。
目的:发现软件的错误,验证软件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并通过分析软件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帮助发现当前开发工作所采用的软件过程的缺陷,以便进行软件过程改进。
嵌入式软件的测试工作与台式机上的应用软件的测试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一般采用专门的测试仪器进行测试;
由于嵌入式软件自身的特点,其测试过程相对复杂;
与PC软件相比,在测试嵌入式软件时,除了逻辑上的正确性之外,还要看重系统的性能和健壮性;
嵌入式软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时性;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是一个软硬件相互协调、互相反馈和互相测试的过程;
2.1 例题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B)。
A. 评价软件的质量
B. 发现软件的错误
C. 证明软件是正确的
D. 找出软件中的所有错误
2.2 测试方法
动态测试
黑 ...
第七章——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运维
第七章——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运维
前言:
计算机第七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系统开发过程及项目管理;
系统分析基础知识;
系统设计知识;
下午题专题训练
2 系统开发过程及项目管理
开发模型
项目管理
软件过程改进
2.1 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
演化模型
增量模型
螺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
喷泉模型
V模型
迭代模型/迭代开发方法
构建组装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
统一过程/统一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方法
模型驱动的开发方法
软硬件协同开发的方法
2.2 瀑布模型
2.3 原型模型
2.4 螺旋模型
2.5 增量模型
2.6 V模型、喷泉模型、快速应用开发模型
2.7 构建组装模型
2.8 敏捷方法
敏捷宣言 。
个体和交互胜过了过程和工具;
可工作的软件胜过了大量的文档;
客户合作胜过了客户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胜过了遵循计划;
常用敏捷方法。
自适应开发;
水晶方法;
共用驱动开发;
极限编程;
基本原则。
短平快的会议;
小型版本发布;
较少的文档;
合作为重;
客户直接参与; ...
第六章——嵌入式软件程序设计
第六章——嵌入式软件程序设计
前言:
计算机第六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设计;
嵌入式程序设计;
下午题训练;
2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设计
嵌入式应用开发概述;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一个嵌入式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是一个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综合过程,一般而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设备驱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移植,以及API接口函数的设计;
支撑软件的设计与调试;
应用程序的设计与调试;
系统联调,样机交付;
嵌入式软件开发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需要交叉编译工具;
通过仿真手段进行调试;
开发板是通过中间目标机;
可利用的资源有限;
需要与硬件打交道;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挑战。
软硬件协同设计;
嵌入式操作系统;
代码优化;
有限的I/O功能;
3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
嵌入式系统开发最大特点:软硬件综合开发。
嵌入式产品是软硬件的结合体;
软件针对硬件开发、固化,不能进行任意修改;
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通常包括三种。
本机开发;
交叉开发;
模拟开发;
...
第五章——安全性基础知识
第五章——安全性基础知识
前言:
计算机第五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计算机系统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基础;
网络安全协议;
2 网络攻击
被动攻击:指攻击者从网络上窃听他人的通信内容。通常把这类攻击称为接活。
流量分析:是通过持续检测现有网络中的流量变化或者变化趋势,从而得到相应信息的一种被动攻击方式。
主动攻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主动地获取向被攻击对象实施破坏的一种攻击方式。
篡改:攻击者故意篡改网络上传送的报文。也包括彻底中断传送的报文。
恶意程序:种类繁多,威胁较大的有: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蠕虫、特洛伊木马、逻辑炸弹。
拒绝服务:指攻击者向因特网上的某个服务器不停地发送大量分组,使因特网或服务器无法提供正常服务。如:Dos,DDos。
2.1 例题
下列行为中,()属于被动攻击行为。
A. 伪造
B. 窃听
C. DDOS攻击
D. 篡改信息
3 网络安全的内容
保密性:为用户提供完全可靠的保密通信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最为重要的内容。
网络的保密机制也是许多其他安全机制的基础,例如:访问控制中登录口令的设计、安全通信协议的设计,以及数字签 ...
第四章——网络基础知识
第四章——网络基础知识
前言:
计算机第四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OSI/RM
TCP/IP
IP地址与网络划分
DNS与DHCP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故障诊断
2 OSI七层模型
应用层:表示实现的具体应用功能;
表示层:表示数据的格式;
会话层:管理或者终止绘画的;
传输层;做端到端的连接。将上面层的数据分成报文段(数据段);
网络层:将传输层的报文段分成IP数据包,进行分组数据传输和路由选择;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的IP数据包分成帧为单位进行传输;
物理层:传输Bit数据流;
OSI理论是7层模型,但实际使用的TCP/IP是4层模型。
2.1 OSI/RM七层模型
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2.2 TCP/IP协议族
2.2.1 TCP/IP分层
应用层协议:
POP3: 端口号110,收邮件;
SMTP: 端口号25,发邮件;
FTP: 端口号20/21,文件传输;
HTTP: 端口号80,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S: 端口号443,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
Telnet: 端口号23,远程登录;
DHCP: 端口号67,动态主机配置 ...
第三章——操作系统知识
第三章——操作系统知识
前言:
计算机第三章节主要知识点。
1 知识点介绍
操作系统的作用;
进程(任务)管理;
存储管理;
文件管理;
设备管理;
2 操作系统的作用
通过资源管理(软硬件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改善人机界面,向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
3 进程管理
3.1 进程的概念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它由程序块、进程控制块(PCB)和数据块三部分组成。
3.2 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没有程序就没有进程;
程序是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一系列程序语句的集合,只要不被破坏,他就永远存在;
程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由创建而产生,完成任务后因撤销而消亡;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而程序不是。
3.3 三态模型
运行态:占有处理器正在运行;
就绪态:指具备运行条件,等待系统分配处理器以便运行;
等待态:又称为阻塞态或睡眠态,指不具备运行条件,正在等待某个事件的完成;
运行态——等待态:等待使用资源,如等待外设传输,等待人工干预;
等待态 ...